本报告依托浙江万里学院“产文焕振兴,万里溯乡源”实践队2025年8月对温岭市石塘镇里箬村与坞根镇的实地调研,聚焦非遗活化与红色赓续双轨实践,旨在提炼二者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。报告深入剖析里箬村“大奏鼓”非遗从“遗产”到“资产”的活化历程,以及坞根镇红色文化从“历史记忆”到“发展动能”的赓续转化,总结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在地经验。调研表明,温岭紧密呼应乡村振兴与文化强国战略,深度契合“两山”理念,通过“保护筑基—传承创新—价值转化”的递进逻辑,推动传统文化“两创”,实现了文化生命力与乡村发展力的协同提升,为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兼具非遗活化与红色赓续特色的实践范式。
关键词:非遗保护;红色传承;文化活化
一、里箬村——非遗的保护传承与活态创新
作为“中国渔村第一舞”,大奏鼓是温岭海洋民俗文化的核心载体。实践队通过走访大奏鼓广场、陈和隆旧宅及与村党委负责人座谈,厘清了这一非遗项目在保护中守正、在传承中创新的实践路径。
(一)构建多维体系,筑牢文化根基
1.实现物质载体的系统性保护。里箬村依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和隆旧宅,构建了“三位一体”的保护空间:“百年鼓舞”展示厅通过实物、图片与曲谱,系统呈现大奏鼓从福建移民鼓乐“哏噔敲”到综合艺术的演变谱系;160平方米的里箬村文化礼堂作为“海山讲堂”,定期开展非遗知识宣讲,年均覆盖村民及游客超5000人次。这种“博物馆+讲堂”的模式,实现了文化遗产的实体化留存与知识化传播。
2.完成制度层面的权威性认定。大奏鼓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完成了从民间自发传承到列入国家保护范畴的升格。这一认定不仅为其争取了专项保护资金,更推动了地方政府将其纳入乡村发展总体规划,形成“文化保护—政策支持—资源倾斜”的良性循环。
(二)突破边界限制,实现价值延伸
1.进行表演场景的现代化拓展。现如今,大奏鼓已从传统庙会、节庆祭祀的“小众仪式”,拓展至村口文化广场、民宿院落、滨海观景平台等“公共空间”。在特定节日或特定时段,游客可参与鼓点学习、与表演者合影,年均吸引客流量超10万人次,形成“表演—体验—传播”的活态传承链。
2.实现文旅融合的价值转化。村委资料以及相关数据显示,依托大奏鼓打造的“非遗体验游”线路,直接带动餐饮、住宿及文创产品(如大奏鼓纹样帆布袋)增收近300万元。这种“文化符号—消费载体—经济收益”的转化,使非遗从“文化遗产”变为“经济资产”,为传承提供了可持续动力。
3.强化社群认同的情感凝聚力。大奏鼓现已超越艺术范畴,成为乡村社群的“精神纽带”——邻里通过共练化解矛盾,外出务工者以观看表演寄托乡愁。这种“文化认同—社群凝聚—乡村治理”的效应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内生动力。
二、坞根镇: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精神赋能
坞根镇作为东部“延安”,承载着红十三军二师的革命记忆。实践队通过瞻仰烈士陵园、走访红十三军二师纪念馆及温岭市红军小学,解析了红色文化从“历史记录”到“当代实践”的传承逻辑。
(一)锚定物质与精神双遗产,构建记忆容器
1.对革命遗迹进行实体性保护。坞根红十三军二师烈士陵园与纪念馆通过墙画、实物(红军遗物)、文字史料等,系统还原了陈文杰等英雄人物的革命事迹。其中,纪念馆的“场景化叙事”设计如模拟战斗场景、英雄语录墙等,使历史从“文字记录”变为“沉浸式体验”,增强了红色文化的感染力。
2.精准提炼精神内核。红十三军二师“艰朴勇毅,赤子之心”的精神被凝练为“勇毅”二字,成为贯穿坞根发展的精神坐标。这一提炼既保留了革命精神的核心特质,又使其更易被当代人理解与践行,为精神传承提供了“符号化载体”。
3.专门化建设红色革命文化教育阵地。作为浙江省的五所红军小学之一,温岭市红军小学以“勇毅少年”品牌为核心,构建了红色德育体系:通过“阵地打造—资源开发—活动开展”这一链条,实现红色文化的常态化教育。这种“从小培育—认知深化—行为养成”的模式,为红色基因的代际传递筑牢了基础。
(二)链接历史与现实,激活发展动能
1.研学体验的沉浸式传承。当地开辟“重走红军路”研学路线,通过模拟红军行军、战地救护等场景,让参与者在体验中理解革命历程。据镇政府数据,该路线已成为温岭市小学红色研学典范,年均接待学生超8000人次,实现了“历史认知—情感共鸣—精神认同”的转化。
2.精神价值的当代实践。经红军小学校长介绍,“勇毅”精神已从历史符号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实践指南:过去驱动“开山凿地、围海造田”,现在助推“西海、活力、智汇、幸福”四个坞根建设。实践队认为,这种“精神理念—发展实践—民生改善”的贯通,使红色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“动力源”。
3.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动员。通过走访发现,坞根镇通过红色文化宣传周、民间故事会等活动,提升了群众对红色保护的自主意识。村民表示:“保护红军遗迹,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根脉。”这种从“政府主导”到“群众自觉”的转变,为红色传承提供了持久生命力。
三、调研发现与建议
(一)调研发现:
1.保护需“双轨并行”:里箬村与坞根镇均实现了“物质载体保护”与“精神内核提炼”的协同。里箬村通过展馆与曲谱留存大奏鼓技艺,同时挖掘其“移民融合”的文化内涵;坞根镇保护烈士陵园与纪念馆,更凝练“勇毅”精神的时代价值。
2.传承要“古今贯通”:两地突破了文化“静态留存”的局限,实现了与当代生活的链接。大奏鼓从“祭祀表演”变为“文旅IP”,红色精神从“历史叙事”变为“发展动能,证明文化传承需找到“传统基因”与“现代需求”的结合点。
3.价值需“多维转化”:文化不仅是“遗产”,更能转化为经济收益、社群认同、发展动力。里箬村的300万元增收与坞根镇的“四个坞根”建设,彰显了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“多维赋能”作用。
(二)调研建议
1.深化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转化: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与乡村治理、产业发展的结合点,将红色精神融入乡村规划、村民公约、产业项目中,使红色文化从教育宣传层面延伸至实践应用层面,增强其对乡村振兴的现实指导力。
2.拓展红色文旅的业态融合路径:依托红色资源,开发“红色+研学”“红色+康养”“红色+乡村体验”等复合业态,如结合红军历史设计沉浸式剧本体验、红色主题劳动实践等项目,提升红色旅游的参与感与吸引力,同时联动周边村落形成红色文旅集群。
3.推动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深度协同:借鉴当地成功生态筑基经验,在保护红色遗迹、自然生态的前提下,科学规划旅游开发强度,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。
4.提升民宿经济的文化赋能水平:推广文化融合模式,引导民宿经营者深度挖掘本地红色文化、非遗资源,开发“红色主题民宿”“非遗体验民宿”等特色产品,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。
5.完善全域文旅的配套与协同机制:参照温岭市市级战略,加强红色文化景区与其他旅游资源(如海滨风光、古村风貌)的联动,设计跨区域主题旅游线路(如“红色记忆 +蓝色海洋”之旅)。同时,优化交通接驳、智慧导览等基础设施,提升游客的跨区域体验感。
6.强化红色文化与旅游人才的培育:针对性培养红色文化讲解员、红色研学导师、文旅策划等专业人才,通过 “本土传承人+专业人才” 的组合模式,既保证文化传承的原汁原味,又提升运营的专业化水平,为红色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撑。
四、结语
温岭市通过两地双轨实践,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在地样本。里箬村通过物质载体系统性保护与制度性认定筑牢非遗根基,经场景拓展、文旅融合实现从“遗产”到“资产”的跨越,借社群认同凝聚乡村治理内生动力;坞根镇以革命遗迹保护与精神内核提炼构建红色记忆容器,通过研学体验、当代实践激活红色文化发展动能,形成“政府主导—群众自觉”的传承生态。
这种双轨并行的探索,深刻印证了文化振兴的本质——既非简单的“复古怀旧”,也非孤立的“符号展示”,而是要在守正中创新,让传统文化有“当代声量”,让革命文化有“现实力量”。
温岭的实践生动诠释了文化如何转化为经济收益、社群认同与发展动能,呼应了乡村振兴与文化强国战略的深层要求,更与“两山”理念中“生态与文化共生共荣”的内涵高度契合。
展望未来,温岭若能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与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发扬,强化区域联动与业态创新,完善配套机制,强化人才培育,其双轨实践或将升级为更具韧性的文化振兴生态。
本调研通过解码这一实践,不仅提炼出“保护筑基—传承创新—价值转化”的可复制路径,更揭示了文化作为“核心动能”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深层价值——这既是温岭对浙江乃至全国的经验贡献,更是“产文焕振兴”的生动注脚。
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19日上午在发布会上表示,“十四五”时期,我国全民健身取得惠民新成效。截至2024年,全国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2.3亿平方米,较“十三五”末增加11.31亿平方米。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371万人,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
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惑:明明已经严格控制饮食、坚持规律运动,体重却迟迟不见明显下降;好不容易瘦下来一点,只要稍微放松警惕,体重就会迅速反弹。这背后,其实是身体里一个叫“体重设定点”的“隐形调节器”在发挥作用。 一、什么是“体重设定点” 体重
大象时政
西藏人民的日子过得好不好,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的事情。西藏林芝市嘎拉村,被称为西藏“桃花第一村”。这里从昔日“晴天一身土、雨天两脚泥”到如今的“桃花源”,村里的道路更宽了、景色更美了、人气更旺了,村民的腰包更鼓了,生活蒸蒸日上。今年是西藏
长达30天的三伏天结束, 今天正式“出伏”啦! “三伏天”结束, 但气温并未立即下行, “秋老虎”又来了…… 据中国天气网预报, 大范围持续性高温闷热来了, 未来10天, 陕西关中、黄淮到江南 将开启大范围、长时间 持续高温天气过程。 从
大象新闻·河南交通广播记者:雷静 佑龙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,河南是诗词的厚土,诗词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,从古至今,河南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。跟着诗词游河南,从诗词歌赋中寻觅河南的声音,以诵读的形式礼赞河南,体会诗境里的家国情怀,弘扬传统
这个暑假,演员马景涛成了热搜常客。 从在景区直播时突然晕倒,到他16岁的儿子传出有意出道,从他过去一个多月在3个景区打工,到直播时官宣“有很好的女友”……这位曾经的“琼瑶剧男神”,哪怕已经63岁了,依然轻松拿捏“流量”。 8月17日凌晨,马
“2025年选择摆摊,卖超大里脊肉夹饼,一年就能存够80万元!” “孩子该交学费了,看我摆摊一天把一个月1000多元的学费挣出来。” “摆摊日常,两小时卖两三百斤卤菜,月入10万元!” 这些诱人的口号正在短视频平台上病毒式传播。根据央视调查
近日,导演王晶透露演员蔡少芬出演《甄嬛传》“皇后”一角背后的无奈。 他表示,蔡少芬当时是无路可走,在TVB赚不到钱,“她(演《甄嬛传》)就是拼而已,她拼中了,赌对了。可是她后面也没有什么大戏,也就是《甄嬛传》。她不是在往上发展,她是在消耗她
近日,广东的谢先生发布了一条在高铁站接父亲的视频引发关注,引千万人观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