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 > 基层声音  > 正文

周卫:要把河南农大带进“双一流”

2025-06-25 17:31:34   来源:映象网

5034

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到高校管理者,从破解土壤“黑箱”到立下军令状——把河南农大带进“双一流”,他始终以热爱为动力,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。本期《大象会客厅》“院士请回答2035”系列访谈,独家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周卫。 

    土壤研究一点也不“土气”

    解飞:我们讲科研有一个词叫“科里科气”,但是一说到土壤,大家觉得“土里土气”,所以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?

    周卫:我一点都不觉得搞土壤“土里土气”,我觉得非常“科里科气”。只要你很努力,你同样可以把论文写到科学的殿堂里,也同样可以把成果送给千万百姓家,这是一个搞土壤人的自豪感。就像我在大学毕业的时候说以后要去搞行政,到了博士的时候就再也不想去搞行政了,现在等于在高校也是没有脱离科研。客观地讲,创新对一个人的吸引力是无穷的。土壤是一个“黑箱”,大量的过程需要去发掘,你如说国家需要你施肥少,还要产量高,看似是矛盾。但是你真的通过科学施肥、新型肥料,一些新的施肥手段、机械施肥、水肥一体化把它解决掉,对我们的吸引力非常之大。
    解飞:您研究土壤这么多年,每一个阶段是不是侧重点都各不同?
    周卫:20世纪90年代人家关注的点是土壤缺乏哪一种元素,我就补充哪种元素。到了新世纪之后,人们认识到光施肥不能把土壤的潜力发挥出来,所以注重改良土壤。到现在这个阶段,人家认识到肥料过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,比如说土壤酸化、温室气体,所以现在又提出化肥减施和高效施肥。现在你像中国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世界的前面,因为他提出了到2030年碳达峰,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么一个宏大的目标。
    通过创新 释放土壤潜力

    解飞:一句老话,就是“民以食为天”,其实后边还有一句:“食以土为先”。
    周卫:人类的食物95%以上来自土壤,我们吃的每一碗烩面、每一个馒头,实际上都是阳光、水分、土壤奇妙转化的结果。我们河南生产的小麦占到全国的1/4,主要是由于我们千百年来形成的黄河冲积物,形成了肥沃的土壤,来支撑小麦的高产优质。
    解飞:中国用全世界9%的耕地养活了20%的人口,这是我们的土壤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。所以您觉得现在土壤的潜力释放了多少?
    周卫:从科学的角度讲,土壤的潜力应该说释放了还不足70%。我们国家土壤还不肥沃,欧美发达国家平均土壤有机质含量是2.5%,我们只有1%,所以提升的潜力还很大。我就举我自己研究的一个例子,我们发展了一个智慧施肥方法,就是只需要了解这个地块里面前一茬作物的产量和施肥量,就能给出后一茬作物的施肥量。在后台有上万个推荐实验,分布全国各地,从中历练出一个共性的施肥参数,可以对每一个地块的肥料提出推荐方案。
    人工智能是“农业新质生产力”的关键驱动力量

    解飞: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现了“农业新质生产力”这么一个词。DeepSeek、豆包、Kimi,这几个人工智能软件,现在年轻人很习惯用了,它们能运用到农业领域吗?
    周卫:应该说促进作用非常大,刚才我谈到施肥,把这个软件再进一步发展,可以搞一个农业大模型,我点哪一个地方,这个地方的土壤条件就知道了,它可以告诉你这里适合什么样的品种产量高,什么时候该灌溉,什么时候该打药。我们现在也在尝试一个机器在地里面跑,实时测出土壤中的养分含量,实时推荐施肥,现场把肥料就给施下去。所以在农业领域,它完全可以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。
    “隐性饥饿”如何解决?

    解飞:我听到一个词叫“隐性饥饿”,讲的是一个人热量摄取够了,可是他的营养没有摄取够,全球有20亿人都是处于“隐性饥饿”。从土壤的角度,怎么通过改良来解决“隐性饥饿”?
    周卫:最主要是4个元素,硒、锌、铁、钙。缺乏这些元素,人类会出现一系列的慢性病。如何解决这个问题?在农业上面有两个途径,第一个是育种,选用高富集的品种。第二个就是通过施肥解决,硒不够使用硒肥,锌不够使用锌肥,来增加食物链里面锌的供给。
    解飞:我们知道美国的马斯克都已经在研究怎么去上太空,把人运到火星,假如真有一天人类到火星上生活了,我们可以通过这种精准的调控,在火星的土壤上种植出来符合地球口味的番茄吗?
    周卫:实际从土壤的角度去讲,它不是个问题,为什么?我们没有土壤也能生产出那些东西,用营养液、用基质栽培就可以生产出来。但是它作物生长的话,还要适应太空的环境,比如说它的阳光水分怎么样,不只是土壤的问题。所以未来在太空上,咱们对太空环境,包括对作物生长的影响,还有大量的课题做,需要去攻克。
    如何解决焦虑?抓紧一切时间思考问题

    解飞:现在很多年轻人都焦虑。我相信您在研究过程当中一定会遇到一些困难,或者是攻克不了的时候,会有焦虑感吗?

    周卫:这个当然是有焦虑感,但是搞科研的方法有很多,我比较注重顶层设计,你首先就要想好,包括整个思路,没有想好就不动手。想好之后,它一定会有一个结果。所以“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”。
    解飞:所以有一个成功路径的依赖,有问题我能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,就不存在焦虑了。基本上年轻人没有太多可借鉴的地方。
    周卫:你要说借鉴的地方的话,我觉得我自己对时间抓得很紧,我基本上走路坐车都在思考问题。除了睡觉不考虑问题。你看我驾照拿了快20年了,但是没碰过一次车,为什么?因为大脑时刻在想问题,确实怕集中不了精神,所以开不了车。没有周六周日,反正是“5+2”“白+黑”,晚上都在加班,都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,不愿意浪费时间。也许你在走路的时候一个主意的话,把这个问题解决了,实际上就是一个笨鸟先飞。你的思考得一定深度才会有灵感。
    解飞:可能很多看节目的网友会觉得您刚才讲的“5+2”“白+黑”,会很辛苦。
    周卫:不辛苦。我很欣赏这几句话,“世界没有伟大的人,只有普通的人迎接的巨大挑战”,他真的迎接巨大挑战的时候,才能成为伟大的人。还有一个“如果有希望在的地方,即使是炼狱也是天堂”。还有一个说“饮冰十年,难凉热血”,对工作要有热爱,要有发自内心的爱。
    我们要努力争取下一轮进入“双一流”

    解飞:听说您立的军令状,在下一轮一定要把河南农大带进“双一流”,什么让您会有这样的决心?
    周卫:省里面的高度支持,学校的底蕴深厚,师生们群情激昂,要争创“双一流”,这种精气神非常难得。通过多年的积累,河南农大已经具备了进入“双一流”的基础,已经具备了腾飞的条件,我只是非常荣幸来当校长,来给大家创造条件,带着大家一起腾飞。
    解飞:但是有说法说农业的院校在榜单上多少会吃点亏。
    周卫:是不是“双一流”,这个是国家说了算,但是你努不努力去争取“双一流”,是我们自己说了算。我们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,你像在人才上已经有了重大突破,学校引进了三位全职院士,去年农业农村部在搞神农领军人才评审的时候,我们学校有两位专家入选,全国只有25位。在平台这一块也是有突破的,所以这种精气神很重要,事在人为。
    河南考生在本省就能就读高水平大学

    解飞: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2024年招收了首批硕士和博士,这个研究院的突破性在哪儿?
    周卫:就是依托河南农业大学的办学能力,由中国农科院牵头,包括了全国11所高校和13个科研机构,来成立一个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,要办一个研究型大学。去年招收了300个博士、500个硕士,今年还提出招收本科生,实现本硕博的贯通,预计到2030年发展到招收2万名研究生这么一个规模。可以说在全国农业高校里面是首屈一指的,河南省的考生在本省就能就读一个很高水平的大学。是总书记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一个尝试,我们也是争取把宏图变为现实。
    解飞:建成以后,您觉得它最大的意义是什么?
    周卫:科研高地,集中全国各方的科技人才在这儿,所以它是一个人才中心。同时科研单位、科技人员兴办教育,他能对每一个科学问题的讲解更加深入,更加结合前沿,所以它也成为一个教育中心和创新高地。

文章关键词:土壤 责编:兰明群
5034

相关阅读 换一换

慢新闻

央视曝光:假的,是摆拍!支付宝紧急回应 央视曝光:假的,是摆拍!支付宝紧急回应

新闻推荐

网站简介 | 版权声明 | 广告服务 | 联系方式 | 网站地图

Copyright © 2012 hnr.cn Corporation,All Rights Reserved

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